巨额居民储蓄的喜与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组最新数据非常夺目:截至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过去5年,我国居民储蓄猛增20万亿元。这组数字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人财富增加速度加快;忧的是巨额财富并未变成消费,而是在银行沉积下来,并且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一喜一初期白癜风医治方法忧的背后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储蓄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多了就意味着消费减少,反之亦然。但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气力,扩内需战略就是中国在金融危机以后提出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中国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状态一直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巨额居民储蓄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消费的潜力,但也像天花板一样高高地挂在那里,只可远观。只有分析居民为何紧攥钱包,才医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能对症下药让人们勇于花钱。传统的消费理念限制了居民消费。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观念让国人不大重视消费,而是更加重视储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更能说明国人这类心态。狭窄的投资渠道也是储蓄快速增长的缘由之一。中国投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投资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风险太大,买基金和理财产品也不是很放心,存在银行就成了首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百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不敢花钱。居民储蓄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孩子的上学钱、老人的治病钱和以备不时之需的应急钱,这些钱在没有消除居民疑虑时是难以挤出来消费的。要想让居民增加消费就要解决居民心中的忧愁,否则任何刺激消费的政策都只能取得一时效果,而不能产生久长影响。巨额的居民储蓄让银行笑了,居民长时间以较低的利息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如此高的储蓄范围意味着我国有充裕的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但一些金融机为了获得巨额存贷款利差,不断将资金投向高利领域,客观上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也造成"小百姓补贴大银行"的不合理现状。经济学家把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老虎理应回归山林。居民储蓄要"活"起来,也要让银行资金更多进到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消费领域。中国经济需要消费这类内生动力,储蓄只有回到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拉动内需。而实现居民储蓄向消费活动,不但要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让百姓消费少些"后顾之忧"。而在引导居民适度消费的同时,还要加强银行业的管理,消费的增加不会改变居民储蓄增加的状态,银行要将居民储蓄用于实体经济,缺少实体经济的银行业是无源之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祸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何解决巨额居民储蓄的喜与忧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